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在地理梯度上居于全國荒漠化監控與防治的最前沿,處于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的中心,是捍衛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像一把楔子阻隔著兩大沙漠合攏。
特殊的地理和生態環境,決定了民勤的歷史就是一部與風沙抗爭的征戰史。在長期同風沙的斗爭中,民勤人民付出了艱辛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全民動員 接續開展義務壓沙
開溝、鋪草、埋壓……在民勤縣昌寧鎮四方墩壓沙造林基地,治沙工人和當地群眾或扶犁開溝、或俯身鋪草、或填沙整形,干得熱火朝天。
眼下,正是壓沙播綠的大好時節,民勤縣搶抓時機,全面啟動春季壓沙造林,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今年春天我們計劃在四方墩栽植梭梭4000多畝,從去年秋天就開始做準備,用拖拉機在鹽堿地上打好樹坑,今年開春氣溫升起來以后,我們就組織工人開始栽植,現在已經栽了2000多畝?!备拭C青梭公益發展中心執行主任馬俊河介紹。
從1950年春天開始,民勤拉開了抗擊風沙的帷幕。70多年來,民勤人民堅持不懈與風沙抗爭,開展了大規模的壓沙造林行動,先后涌現出全國治沙模范薛萬祥、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馬俊河等先進典型,鍛造形成了“勤樸堅韌、眾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綠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
近年來,民勤縣探索創新治沙造林多元投入機制,培育發展“互聯網+”、眾籌治沙、義務認領治沙等公益治沙平臺,建立“四方墩”“飛螞蟻”等公益林基地26個,吸引各地志愿者來民義務治沙造林10萬畝,捐助資金2900多萬元,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榮獲首批全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稱號,民勤成為全國重要的防沙治沙宣傳教育基地。
如今,每年春秋季,一支支義務壓沙隊伍向沙漠腹地挺進,成千上萬人走進沙漠治沙,成為民勤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項目支撐 推進防沙治沙規?;?/p>
在民勤縣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老虎口,高低起伏的沙丘和灘坡上,滿目都是網格狀的沙障,一行行、一排排梭梭林向四面延伸,片片綠色鑲嵌其中。老虎口的治理,是民勤縣與風沙斗爭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民勤縣突出項目支撐,大力推進規?;郎持紊?,在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下,先后實施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和三北工程、退耕還林、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郎持紊车纫慌攸c工程,以青土湖、老虎口、龍王廟等風沙口為重點,累計完成工程壓沙103萬畝,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230萬畝,封沙育林草325萬畝,在長達408公里的風沙線上筑起了300多公里的生態屏障。
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民勤積累了豐富的防沙治沙經驗,逐步構建了“外圍封育、邊緣治理、內部發展”的生態格局。突出示范引領和科技支撐,依托省治沙研究所、蘭州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多類型防沙治沙示范區6個,試驗示范芨芨草、土工編制袋、砂礫石等新材料20多種,推廣“工程壓沙+低密度造林+種草”“輔助稻草網格沙障+人工營造混交林”等新模式,創造了被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命名為“民勤模式”的“宋和樣板”。
在持續壓沙造林的基礎上,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倍增行動,以城區鎮區、道路兩側、莊前屋后為重點區域植綠造綠,累計完成城鄉綠化2.64萬畝,通道綠化1010公里,城區新增綠化面積257萬平方米,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榮譽稱號,榮獲中國綠化基金會“生態范例獎”。
協同發展 培育特色生態產業
蜜瓜種植占全國的15%左右、茴香種植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蜜瓜、茴香、果蔬和蘇武沙羊“3+1”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一業多品”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已然形成。
甘草、肉蓯蓉等沙生植物種植規模穩步擴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效益凸顯。
建成摘星小鎮、鄉村記憶博物館等一批優質景點,舉辦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沙棗花旅游節、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等節會賽事,“沙海綠洲·綠洲碧?!碧厣糜纹放朴绊懥Σ粩鄶U大。
……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不僅改善了沙區群眾賴以生存的環境,更讓當地特色產業找到了發展方向。
近年來,民勤縣堅持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之路,充分發揮沿邊沿沙區光照足、溫差大、隔離好的天然優勢,著力構建特色生態產業體系。
在嚴格水權監管的前提下,民勤縣確定并大力發展“3+1”主導產業,建成日光溫室、連體拱棚、養殖暖棚等一批設施農業,蜜瓜、茴香、果蔬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0萬畝、13萬畝、15萬畝,肉羊飼養量達到390萬只。
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恒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民勤縣大力發展沙產業,培育發展梭梭嫁接肉蓯蓉6萬畝、甘草5萬畝,開發護林員、草管員等生態公益性崗位400多個,群眾務工收入穩定增加。依托獨特豐富的沙漠資源,規劃建設蘇武沙漠和石羊河兩大景區,建成沙漠雕塑創作基地、摘星小鎮、蘇武小鎮等一批優質景點,打造了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生態建設實現了由單一治理向產業培育并重的根本性轉變,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一方方草格壓下去,一株株青苗長出來,從過去的“沙進人退”到如今“人沙和諧”,民勤探索出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并重、治沙與致富共贏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道路。(記者韓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