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重大戰略任務。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是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重要舉措。如今,我國網絡強國建設不斷推進,互聯網深度嵌入社會生活,成為輿情重要的集聚地和擴散地。網絡輿情治理是輿論引導治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對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
關于網絡輿情治理,近年來學界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方向。從信息時代網絡輿情的新變化出發,學者提出規范網絡治理秩序;針對傳統治理模式下網絡群體的極化傾向等,學者提出要轉變觀念、協同應對等。還有的學者結合智能時代新技術,呼吁輿情云治理新范式。我國網絡輿情研究呈現較強的控制色彩和技術傾向,忽視潛輿情的情緒反彈可能,難以解決網絡輿情演變和治理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輿情”一詞蘊含著情感屬性和情感因素,網絡輿情是社會情緒的晴雨表,互聯網是民眾輿情的集散地,輿情研究和情感社會學研究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情感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專門研究情感現象、情感行動與社會協調發展規律的學科。情感社會學關注的是情感存在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情感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過程、情感的社會構成和功能等。
新興媒介平臺促進了輿情傳播的實時性、交互性、多元性、復雜性。引入情感社會學是推動網絡輿情研究創新發展和網絡輿情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有利于我們更為深刻地認知網絡輿論的情感屬性和演變規律。
重視潛輿論 拓展情感治理新范式
潛輿論也被稱作隱性輿論,是具有重要影響和關聯傳播效應的輿論暗流。陳力丹認為,輿論的三種存在狀態分別是潛輿論、顯輿論和行為輿論。潛輿論是沒有公開表達的信念和不易被捕捉的公眾情緒。胡鈺把輿論分為顯性輿論與隱性輿論,隱性輿論是指沒有公開表現出來但在特定群體內流傳的輿論。相比顯輿論來說,作為暗流存在的潛輿論,隱含的影響力和社會風險更大。
網絡輿情是社會情緒的晴雨表,新興媒介平臺促進了輿情傳播的實時性、交互性、多元性、復雜性。在后真相時代,輿論場出現了情感和立場優于事實的特征,“事實的爭論”轉變為“情感的困斗”,公共廣場探討演變成“偏見共同體”。
社會安全、法治建設、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社會矛盾常常以網絡輿情的形式被凸顯,潛輿論的隱蔽性、多元化、復雜性,一旦被后真相時代的非理性輿論狂潮裹挾,會具有強大思想號召力和情緒感染力,引發輿論失控局面。
喻國明認為,網絡輿情焦點主要是該事件刺激了社會公眾“最緊繃的那根神經”。網絡輿情演變成重大輿論事件,不僅是啟動了信息爆料模式,還因為啟動了情緒模式,加劇了民眾情緒的感染和傳播,我們必須重視潛輿論的演變。社會學家劉易斯·科賽提到“排氣閥”的說法,社會存在的矛盾和沖突讓社會主體會產生不滿情緒。如果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不斷堆積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社會需要設置經?;?、制度化的通道,疏解情緒,以保障社會安全運轉。
在網絡輿情治理體系中,可以拓展情感治理新范式。如果說信息治理屬于末端管理,情感治理就屬于前端管理、過程管理。網絡輿情治理,除了關注顯性的輿情信息文本和網絡傳播行為,還應該發掘隱藏在輿情信息文本和在線傳播行為背后的情感邏輯與社會動因,把潛輿論管理提升到戰略性的重要地位。增強對潛輿論的系統性治理,動態化采集、分析、反饋,注重方式技巧,多層面加強對社會輿情的隱性引導、潛在疏解。
采用“混合情感傳播模式”柔性輿論引導
“混合情感傳播模式”是以情感傳播為外在驅動和影響訴求,以政論模式、信息模式、故事模式等為內在構成和信息要素。在用戶資源有限、碎片化的輿論生態中,人們往往更易產生情感的共鳴,而不是對理念或事實做出反應。社交化、移動化、場景化的新聞消費方式的變革,使得情感傳播策略在新聞生產和消費中正成為重要動力。
面對社會民眾關心的熱門輿論話題,以政府機構、主流媒體等為代表的輿論引導主體,以“情感”為突破口,運用融媒技術,采取情感傳播模式,用情理留住用戶的注意力,在傳播主體共存的輿論場中奪取“麥克風”,搶占話語權,堅守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輿論引導工作中采用情感模式更加容易滿足用戶的信息和消費需求等。尤其是主流議題的價值傳遞中,多種平臺的輿論傳播可以強化情感共鳴,嵌入感性力量,抵達理性價值,打破圈層傳播壁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塑造民間輿論場的話語表達、情感議題及價值認同。
借助多元媒介手段,輿論平臺的聲畫沉浸感、全方位社交體驗,有利于傳播主體與受眾進行良性的跨屏情感互動。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議題的傳播上,央媒在新媒體渠道慢直播火神山醫院建設場面,關切了廣大網民的情感共鳴,取得了良好的輿論效應??梢?,網絡平臺在輿論生態中不僅能起到社會動員的作用,還具有情感彌合和輿情疏導的功能,從而促進主流價值積極傳播。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而傳播的修辭策略、講故事的方式均影響著傳播的感染力、可信度與理解度。提高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傳播力,要重視“陳情”和“說理”結合,優化修辭策略。具體來說,肩負輿論引導重任的主流媒體,要采用有情有理、有說服力以及講故事策略等方式,充分利用多元媒體平臺,布好輿論矩陣,有效提升傳播技巧,為良性輿論生態保駕護航。
借助情感數據分析技術洞悉輿情演變
情感測量是情感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命題。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的著作《情感社會學》中提到,采用腦成像技術、視聽技術等新技術,能測量到從最強到最弱的情感,進而分析情感的內在機制。網絡平臺的海量信息,構成了眾聲喧嘩的網絡輿論場?!按髷祿背蔀榫W絡輿論的基因,借助主題分析、情感分析和語義分析,可以對大量輿情文本進行主題歸類,從海量的、復雜的、無序的網絡文本內容中迅速厘清頭緒,從而分析網絡輿論場中不同類別的公共事件的話語框架。
如今,主題分析、情感分析和語義分析是計算傳播方法研究網絡輿論的常見工具。借助情感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媒體機構可以對網絡信息,例如社交媒體的在線文本等,進行情緒、態度、觀點等方面的語義分析,快速判斷海量文本中的情緒態度指標,從而在突發事件和重大輿情中判斷網民的政治傾向、情感傾向,以及關鍵人群的行動趨勢。
大數據可以實現對數據全樣本的采集,實現對數據的動態實時匯總統計,而不是過去模糊的、板結的、籠統的認知。在判斷網民情感傾向、行動趨勢后,可以依據程度、數量、重要性等設計不同指標的權重,實現對輿情的分級設定。從輿論引導角度出發應針對不同的事件建立輿情分級指標,分別建立相應的輿情級別和數據預測模型。不同種類和級別的輿情都有相應的標準指標體系或模型,從而為預測輿情提供實時比對的參照。
后真相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情感是輿情的內核性因素,網絡輿情治理要把情感治理提到重要的戰略地位。情感社會學能深入地闡釋網絡輿情的本質屬性,為加強網絡輿情的情感屬性認知,洞悉輿情演變的情感邏輯和規律,為網絡輿情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支撐、方向導引,有利于推動網絡輿情研究的創新發展。我們通過立體的情感治理體系建設,建構網絡輿論“同心圓”,追求“善治”,凝聚“重疊共識”,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輿情治理機制與優化路徑。